微信400快餐_快餐300元二小时_快餐3小时400元不限次数电话

珠海制造业调查:和氏技术 净利润暴增110多倍

09/12/2015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说法始终不绝于耳,8月制造业P MI更是首次跌破49.7,“克强指数”再亮红灯:前8月铁路货运量降超10%.而最近一份来自各个行业的草根调查报告,更是明确显示了目前出口锐减、消费不足、制造业低迷的现状。

而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珠三角,最近也是风雨欲来,深圳、东莞、佛山出现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外迁的情形。珠海制造业的情况如何?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珠海在“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工业增长情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 .8%,“克强指数”表现强劲。

但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状况却大为迥异。在今年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有的企业利润暴增100多倍,有的企业则随之低迷。面对困境,企业也早已通过“节流”等方式开始“自救”,而已经走出困境的企业也“支招”———加快技术创新。

样本

世昌金属:外贸低迷的“寒气”袭来

位于金湾联港工业区的世昌金属,主营各式各样的金属办公、餐饮等行业桌椅。产品全部外销到欧美市场,且全部为线下B2B销售模式。属于传统制造企业。

但近三年,世昌金属也感受到外贸低迷的“寒气”。

首先是订货变得没规律。公司总经理何式耕表示,以前订货旺季和淡季都很有规律,现在沃尔玛等零售商都在压缩库存时间,“都是需要了才来订货”。今年第四季度需求尤为低迷,世昌金属将年初15%的营收增长计划调整为6%.

其次,受电商冲击,国外消费者选择上在向“价廉”消费观转变,国外合作伙伴一些新采购负责人“有降低成本的急迫心态”,更愿意订购质量相对差但价格更便宜的产品,“有几家大客户表现得尤为明显”,分流了世昌金属的一些市场,迫使公司在营销战略上也有所调整。

今年世昌金属预计营收会过6亿元,而去年营收5.9亿元,前年为4.5亿元,毛利率维持在15%左右。“目前还是有盈利的,因为原材料(钢铁、橡胶等)价格在下滑,对减轻我们的生产成本有相当大的帮助。如果原材料价格不涨,我们还是能平稳度过经济低迷期的。”何式耕表示。

和氏技术:净利润暴增110多倍

与世昌金属受外围市场影响导致低迷不同的是,一墙之隔的和氏技术,今年的净利润则暴增110多倍。从50万元“山寨”起家,和氏不断革新,目前已成长为去毛刺抛光机细分行业垄断龙头,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也颇具市场规模,已从传统“山寨型”制造小企业变身为智能制造行业企业。

谈及往事,和氏技术董事长王丽萍介绍,从事代理家电贸易生意起家的她,在同格力、美的、飞利浦等大公司合作中敏锐发现,国内制造业设备较为传统,劳动力成本肯定愈会成为制造业企业沉重压力,于是决定转向自动化设备领域。2003年年底,她邀请了几个懂技术的朋友凑资50万元,合伙成立和氏技术。当时不懂技术,追着热门走。

但仅仅过去3年,公司就“扛”不住了。王丽萍告诉南都记者,因为产品都是模仿生产的,不讲外观,公司整体发展也无明确规划。到2007年初王丽萍接手时,整个公司只剩下了8个人,且拖欠巨额货款,濒临破产。

接手后,王丽萍在与大企业打交道过程中发现压缩机零部件精密加工设备制造在国内尚属空白,企业要用需要从日本进口。“尤其是专业的金属去毛刺设备,去毛刺属于金属件精密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王丽萍立刻召集工程师们讨论生产去毛刺抛光机产品的可行性,集全公司之力做去毛刺机研发。

今年3月份,和氏技术率先登陆新三板,一时名声大噪,资本潮喷迅速三次定增。十年来,公司也从50万元、2名员工“山寨”起步,一度亏损百万人心离散,到现在已成长为去毛刺抛光机细分行业垄断龙头,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也颇具市场规模。

公司半年报披露,2015年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19.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36%;实现净利润734.60万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6.29万元;归属净利润734.6万元,而去年同期为-62.93万元,同比暴增约118倍。

对策

世昌金属节流:一个月省50万度电

面对外围低迷的市场环境,世昌金属也找积极寻求对策,比如开展节能改造进行成本“节流”。如投入100多万元改造公司水循环设备,一个月就可以节省50万度电,按0.85元一度电计算,一个月就可以节省42.5万元。同时,还让珠海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在工厂屋顶上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一个月能生产30万度电,世昌金属有100%使用权,价格仅是市场价的9折。此外,公司在注塑电机等设备上也进行了节能改造,效果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世昌金属也在尝试着引入智能化自动生产线。何式耕告诉记者,焊接生产环节已引入45台机械手,替代了50个人工,且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一块就节省了几十万元。今后,还将投入200万元建设两条自动化生产线。

和氏技术转型:创新才是硬道理

王丽萍告诉记者,和氏技术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2007年她接手“烂摊子”后开始转型,一开始产品认可度并不高,也多次碰壁。但正是在这种逆境中,让她与她的团队认识到技术和创新的重要性。

一方面,和氏技术组织技术骨干奔赴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参加各种论坛、工业博览会等交流“取经”,学习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从大学相关专业招入新鲜血液,集合技术团队重构产品研发体系,在产品外观、加工材料、组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创新。

经过整体框架调整,和氏技术相继拥有了十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得到市场更多的认可。尤其在2010年底,公司研发生产的首台气缸去毛刺机,一举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同年,美芝公司向和氏采购了4台去毛刺机,开启和氏技术大客户订购时代。

在和氏技术新三板招股书上,南都记者看到,国内外著名的厂商如西门子、松下、格力、美的等都是和氏技术的忠实客户。

“我们今年营收预计会翻一番,净利润1200万元左右。模仿无法长久生存,创新突围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经济走弱时,更能让人看清一家公司的好坏。”王丽萍充满自信。

民调

超八成受访企业忧明年成本上升

利润下滑、订货量减少致企业悲观情绪较重

今年有关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说法,不绝于耳,而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珠三角则更是如此。包括深圳、东莞、佛山在内等多个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或倒闭或搬迁。珠海作为珠西核心城市,企业情况又是如何?近日,南都向珠海部分企业发放问卷,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过半受访企业对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感觉一般,超8成预计明年生产成本将上升,过半预计明年企业将增亏或减盈,近四成受访企业有考虑向内地或其它生产成本较低的地方迁移。

超两成企业不看好明年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56.7%的企业对目前本行业总体状况感觉一般,16.6%的企业对总体状况持不乐观态度,对状况持乐观态度仅占26.7%.而在对明年总体状况,持不乐观看法的开始增多,达到23.3%.

同时,问卷结果还显示,53.4%的受访企业表示今年销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而对于明年的销量,接近半数的企业都不太看好,46.7%的受访企业预计自家企业明年销量将持续下降。

此外,有50%和40%的受访企业分别表示今年自家产品销售价格持平或下降。由此可见,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再加上销量减少、售价下降等多重打击的“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对于未来持悲观情绪较多。

四成企业想转移他处

今年,东莞龙头企业金宝电子悄然将生产线搬迁至泰国,曾引发社会关注。而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受访的珠海企业当中,也有40%的企业有向内地或东南亚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的想法,另有30%的受访企业表示处于观望当中。

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除了大环境外,人力成本是主要原因之一。问卷显示,16 .7%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工资较去年同期增加,同时有1 6 .7%的企业预计明年还将持续增加。而与此同时,有50 %的受访企业表示今年企业盈利较去年同期增亏或减盈,而且有50 %的受访企业预计明年可能继续增亏或减盈。

此外,除了国内的订货量之外,33.3%的企业预计明年来自境外的订货量会减少。如此看来,多重打击之下的企业为了能够降低产品成本,因而考虑迁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声音

传统制造企业为何拒绝改变?

业内人士:企业主做生意挑容易的做

南都记者在走访企业时发现,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对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智造”兴趣缺乏,成本增加后,不是想办法进行设备更新或技术改造或开拓市场等,而是直接将工厂搬移到人力成本有优势的东南亚地区。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珠海市外商企业投资协会工作了20余年的执行副会长李志方看来,企业主目前的经营思路是做生意挑容易的做。

“目前经济形势不好,谁都不知道在这个行业还能做多久,如斗门一家做电子的制造公司,最高峰时工厂员工接近1万人,去年只剩下40 0人了,萎缩得厉害。而更新升级设备要投入很大一笔钱,投进去后也不会很快回收,变数太多。他们现在要的不是革新,而是怎么才能更容易地生存下去,这当中,人是最可控的,于是就干脆搬去土地、人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李志方表示。

同时,许多企业主不愿意欠外债,以“零负债”为荣,虽然是重资产型企业,但对融资租赁等方式抱有戒备,不愿意尝试。且多有“小富即安”的心态,生产规模扩张谨慎,更不用说改造升级。

在市场规划上,许多外资传统制造企业主并未考虑转向内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挑容易的做”。国外订单虽然利润越来越薄,但胜在稳定且靠谱。国内市场,产品单价会定高点,但开拓国内市场,企业主还要重新组建销售团队,转变营销模式,“没一定的资源打不开”。此外,跟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吧,但回款周期特别长,尤其是一些“霸道”大企业,无法承受。同中小企业合作吧,它们诚信度又普遍不够,常吃大亏。

李志方列举珠海一家台资企业,原先是做代工,百分之百外销,后来想开拓国内市场,同一家运动品牌合作,结果陷入合同里的陷阱条款,被要求赔付数百万元。该企业不服,坚决打官司到底,但最后还是赔了100多万元。这件事在珠海传统制造企业主中影响很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宁愿继续熟悉且规范的外贸单。

至于互联网+,李志方指出,其实珠海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主都看到了蕴含其中的巨大市场,具有相当高的回报率,但同时,风险也是巨大的。这些传统制造企业主做线下实业虽然盈利少,但由于起步早,已积攒了足够的资本,而且是一分一厘积攒出来的,现今不敢也舍不得大量烧进去转型电商。况且,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主很反感电商,认为是“小作坊竞争”——零售为主,而传统工厂规模都很大,做小批量电商订单成本降不下来,且“小作坊”都喜欢山寨仿冒,恶化竞争。

“当然,其实很多传统企业主心里都明白转型升级、互联网+等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希冀下一代能承担起这个责任。”李志方指出。